×

初中语文选择题找病句答题技巧?

mzthxx mzthxx 发表于2024-10-27 08:37:58 浏览16 评论0

抢沙发发表评论

一、用词不当

1.感情色彩不当。

如:他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,值得我们每个同学效尤。(效尤含贬义,可改为“学习”)

2.关联词使用不当。

如:只要坚持下去,我们才能取得成功。(关联词语一般成对使用,“只要”一般与“就”搭配,“只有”与“才”搭配。)

3.意思表达不当。

如:他这个人,性格直爽,为人忠厚,说起话来信口开河。(“信口开河”意为“随口乱说一气”,此处误用为“快言直语”。)

4.词性误用。

如:从大量统计资料来看,吸烟能导致癌症是无可疑问的。(“疑问”是名词,应改为“置疑”。)

5.大词小用。

如:每个老师日常从事的事业,是平凡而又伟大的。(“事业”应改为“工作”。)

二、搭配不当

1.主谓搭配不当。

如:他的音容笑貌经常回响在我的脑海中。(主语“音容笑貌”不能“回响”应改为“出现”。)

2.动宾搭配不当。

如:为了推行农村医疗合作,各镇各村都建立了农民档案工作。(动词“建立”与“工作”不搭配,可将“工作”删去。)

3.主宾搭配不当。

如:夏天的青岛是一个旅游的好季节。(主语“青岛”与宾语“季节”不搭配,可将季节改为“地方”。)

4.修饰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。

如:他在学术研究方面花了很大心血。(“很大”与“心血”不搭配,应该为“很多”。)

5.关联词搭配不当。

如:除非你肯答应我们的条件,我们就能帮助你实现梦想。(“除非”与“才”连用。)

三、语序不当

1.动作的先后顺序不当。(常考知识点)

如:全校学生认真讨论和学习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。(“学习”和“讨论”应交换顺序。)

2.关联词的位置不当。

如:我不但信任他,而且以前反对过他的人,现在也信任他了。(如果两个分句的主语相同,那么关联词放在主语后面,如果两句话的主语不同,关联词则放在主语的前面。

应改为:不但我信任他,而且以前反对过他的人,现在也信任他了。)

3.多重定语的语序不当。

如:他是一位优秀的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省重点中学的语文老师。

正确顺序:他是省重点中学(所属性定语)的一位(数量词定语)有20多年教学经验(动词短语)的优秀的(形容词)语文(名词)老师。

4.多重状语语序不当。

如:在新闻发布中心许多记者昨天都同米卢热情的交谈。(时间状语应在句首。)

四、前后矛盾

1.前后不对应。(常考)

如:会不会用心观察,能不能重视积累,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基础。

(“会不会”“能不能”是两个方面,后面“提高”是一方面。)

2.多重否定导致句意错误。

如:公孙龙是我国古代一位重要的哲学家,谁也不能否认他对后世没有影响。

(改为:公孙龙是我国古代一位重要的哲学家,谁也不能否认他对后世的影响。将“没有”去掉。)

3.词语抵触。

如:他是众多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。

(既然幸免,自然是没有死,怎么能说是死难中的一个呢?应改为:很多人死难了,他是幸免的一个。)

4.范围不清。

如:今天我去超市买了一大堆蔬菜和萝卜。(“蔬菜”包括“萝卜”。)

五、成分残缺

1.主语残缺。(重要考查点)

如:(1)从王老师这段话里,说明了搞好环境卫生的重要性。

(改为:王老师这段话,说明了搞好环境卫生的重要性。)

(2)看到老师傅们认真工作,忘我劳动,使我很受感动。

(改为:老师傅们认真工作,忘我劳动,使我很受感动。)

(3)在那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上,是我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。

(改为:那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,是我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。)

2.谓语残缺。

如:这是一批有志之士,他们有不畏劳苦的精神,勇敢地向着世界科学的高峰。

(在“高峰”后补上谓语“攀登”。)

3.宾语残缺。

如:校党支部研究了关于在改革开放形势下如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。(句末补上宾语“的问题”。)

六、成分赘余

1.家长切忌不要用老师来吓唬孩子。(“切忌”和“不要”重复。)

2.这个班优秀生大约占到30人左右。(“大约”和“左右”重复。)

七、句式杂糅

如:这张报纸比任何特效药都好,把夜班后的疲劳瞌睡,都被赶到九霄云外去了。(去掉“把”或“被”。)

八、不合事理

1.经过医生的精心治疗,他的病康复了。(病不能康复。)

2.全面实施素质教育,就必须下决心减轻中小学生的一切课业负担。(既然是“一切负担”就应“去除”而不是“减轻”。)

九、产生歧义

1.教室的墙壁上悬挂着四个国家科学家和文学艺术家的肖像画。(四个国家,还是四个人?还是……有好几种理解方法。)

2.妹妹找不到爸爸妈妈很着急。(不同的标点分隔有三重意思。)

十、表意不明

1.指代不明。

如:有人主张接受,有人反对,他同意这种主张。(这种主张到底是指接受还是反对,交代不清。)

2.介词误用。

如:奥斯特洛夫斯基的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》对于中国青年是不陌生的。(主体是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