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1
第一层次法
选出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( )
①该地区的动植物生存几率要大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动植物。
②特别是当气候变暖时,其他天敌鸟类的迁入将更加危及这种稀有鸟类的生存。
③欧洲是自然环境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最小的地区。
④生活在英国苏格兰地区的特有鸟类红嘴雀,由于气候和环境的变迁,在未来将很难存活下去。
⑤即便如此,在气候变暖的影响下,欧洲地区四分之一的鸟类和11%~17%的植物也将在未来逐渐灭绝。
A.③①⑤④②
B.③④①⑤②
C.③⑤④②①
D.④②③①⑤
[解析]
第一种方法:通读全部句子,找出其第一层次。以上五句可一分为二:③①与其他三句为第一层次,其关系为转折关系。据此,可选择A。用“第一层次法”判断这道题最简单。
第二种方法:利用重要标志“代词”。第①句中有“该地区”,其他出现“地区”的句子只有③④两句,可排除C。第②句中有“这种稀有鸟类”,其他句子出现鸟类的只有④,②必须排在④之后,可排除B。第⑤句有代词“如此”,根据全句内容,⑤应在③①之后。
02
后面切入法
选出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( )
①导致果实内的种子丧失发芽能力,令掌叶木濒危。
②掌叶木虽然结的果实不少,但动物取食造成了种子天然的破坏。
③掌叶木果实刚一变红,常常有很多小动物前来抢食,果实常常几天内就被动物抢光。
④加上果实含油较多,在湿润条件下容易腐烂;在干燥环境下,又会很快失去水分。
A.③②④①
B.③②①④
C.②①④③
D.④②①③
[解析]
仔细分析这几句,便可知造成“掌叶木濒危”的原因有二,其中一个就是果实自身的先天不足。表述此点的正是④①。因此,从选项的后面(排列的最后两句)切入,便可将BCD三项排除,而选择A。
或者注意第①句中的“导致”,前边一定有个原因,需要跟在④后面,这样也能快速排除。
03
承接法
将下列句子组成一段意思连贯、句意完整的话,语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( )
①和谐是什么?
②人无贵贱,人格平等。
③善者,善良、美好、亲善、友好之谓也。
④所以对人要有爱心,要有暖意,要有担当。
⑤和谐是求善,显善更明善。
A.①⑤④②③
B.①⑤③②④
C.②④①⑤③
D.③②④①⑤
[解析]
通过分析比较,可知①用设问提出一个问题,⑤则是对这一问题的回答,二者之间是自问自答的关系。而③是“善”的解释。据此,可选择B。我们可把这种解题方法叫做承接法。
04
找中心句法
将下列句子组成一段意思连贯、句意完整的话,语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( )
①我们只能迎难而上,努力向前方挺进。
②因为退缩解决不了问题。
③人走在路上,是可以停歇一下,却不可能停一辈子。
④纵使前路布满荆棘,却也不能退缩。
⑤前方的路还是需要自己去探索,去经历。
A.④②①③⑤
B.③⑤④②①
C.③⑤①④②
D.①④②⑤③
[解析]
在这几句中,中心句无疑是③。接着是论证。其论证的过程,合乎逻辑的是先⑤④②(前方的路—前路—退缩—因为退缩),最后得出结论①。因此,最恰当的一项是B。我们可把这种利用中心句来重新排序的方法叫做找中心句法。
背景材料中考排序题
有背景材料排序题,要把背景材料和排序内容结合起来,从背景材料中寻找排序的决定因素。
01
瞻前顾后法
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,使上下文语意连贯。(只填序号)
建筑不是浮在空中的,它跟一个民族的文化、理念和思维方式紧密相关。“中则正,满则覆”,____,____。____,____。方方正正的一个房子,故意缺少一角,留出一点缺憾,意思就是不能过满,过满就走向反面了。
①它的审美趣味在于“整”和“缺”
②这是中国人的处世之道
③中国建筑不过分追求完美
④同样也反映在建筑上
[解析]
因为解背景材料排序题离不开特定的语境,只有瞻前顾后,才能正确解题,使重新排列的句子与上下文语意连贯。
第②句中有代词“这”,可以“承前”;第①句中有“整和缺”,可以“启后”;④承接②,从处世之道转到中国建筑。因此,可以这样排序:②④③①。
02
顾后法
依次填入下列文段画线处的句子,最恰当的一项是( )
; ; ;……然而,岳飞的满腔热血,文天祥的铁血丹心,辛弃疾的雄心壮志,张骞的拓路功迹……早已载入史册,成为民族精神的瑰宝。若心无国家之尊严,他们怎有如此壮行?
①几百年的漫漫黄沙,早已掩埋了丝绸路上的声声驼铃
②几百年的风风雨雨,早已荡涤了风波亭里的点点残血
③几百年的瑟瑟秋风,早已吹散了塞外沙场的连营吹角
④几百年的潮起潮落,早已湮没了零丁洋里的阵阵叹息
A.①④②③
B.④③②①
C.③④①②
D.②④③①
[解析]
此题宜于选择顾后法来解,不仅快速,而且正确。与“岳飞的满腔热血,文天祥的铁血丹心,辛弃疾的雄心壮志,张骞的拓路功迹”对应的句子,只能按D规定的顺序排列才是最为恰当的。
当然,以上所谓的方法,不过是就题论题起了个名字,总的来说,排序题要注意句中的代词、关联词,要注意瞻前顾后。至于具体运用,技巧存乎一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