×

朱子《大学章句集注》,释诚意章,有"皆务决去,而求必得之."请问是什么意思?

mzthxx mzthxx 发表于2024-12-02 21:25:59 浏览10 评论0

抢沙发发表评论

一、朱子《大学章句集注》,释诚意章,有"皆务决去,而求必得之."请问是什么意思?

将通俗一点就是把所有的拿出来筛选丢掉你不要的或者是不好的 这样就会必然拥有你想得到的东西 这句话要结合上下文才好具体翻译 就像那个 :之 指的是什么肯定在上文有所指的

二、四书章句集注创作时间?

《四书章句集注》是集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于一体的巨作之一,是一部儒家理学的名著,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经典著作,为宋代朱熹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。19卷,朱熹于公元1190年在漳州刊出。

三、四书章句集注中庸原文?

天命之谓性,率性之谓道,修道之谓教。道也者,不可须臾离也;可离,非道也。

是故,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,恐惧乎其所不闻。莫见乎隐,莫显乎微,故君子慎其独也。

喜怒哀乐之未发,谓之中;发而皆中节,谓之和。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也;和也者,天下之达道也。致中和,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。

【译文】 人的自然禀赋叫做“性”,顺着本性行事叫做“道”,按照“道”的原则修养叫做“教”。

“道”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,如果可以离开,那就不是“道”了。所以,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,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。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,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。所以,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。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,叫做“中”;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,叫做“和”。“中”,是人人都有的本性;“和”,是大家遵循的原则,达到“中和”的境界,天地便各在其位了,万物便生长繁育了。

四、四书章句集注什么时候?

这书是朱熹的大作,朱子为北宋时期的大儒,所以这本书是出于北宋时间

五、四书章句集注和者译文?

《四书章句集注》十九卷,南宋朱熹撰。

 《四书章句集注》是朱熹为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所作的注,包括《大学章句》一卷,《中庸章句》一卷,《论语集注》十卷,《孟子集注》七卷,是朱熹经学思想的代表作。

  朱熹祖述二程的观点,特别推崇《孟子》和《礼记》中的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,使之与《论语》并列。认为《大学》中的“经”是“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”,“传”是“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”。《中庸》是“孔门传授心法”而“子思笔之于书以授孟子”。四者合起来,代表了由孔子经过曾参、子思传到孟子这样一个儒家道统,但是这一道统“及孟子没而其传泯焉”,直到“宋德隆兴,治教休明,于是河南程氏两夫子出,而有以接乎孟氏之传”,“虽以熹之不敏,亦幸私淑而与有闻焉”(朱熹《大学章句序》)。这表明二程和朱熹自己则是这一久已中断的道统的继承者和发扬者。

 《论语集注》和《孟子集注》撰于南宋淳熙四年(1177),《大学章句》和《中庸章句》完成于淳熙十六年(1189)。朱熹在知漳州任上用官币于南宋绍熙元年(1190)首次将四书同时刊行,称为“四子”。“四书”之名由此确立。其中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的注释称为章句,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的注释因引用二程及二程弟子的说法较多,称为集注。后人合称之为《四书章句集注》,简称《四书集注》。

六、四书章句集注范氏是谁?

指的是范祖禹,即《论语说》的作者。范祖禹,字淳甫,一字梦得,成都华阳人。祖禹著《唐鉴》十二卷,《帝学》八卷,《仁宗政典》六卷;《宋史本传》又著文集五十五卷,《宋史艺文志》并行于世。

七、大学章句?

《大学章句》是朱熹在原为《礼记》第四十二篇的《大学》基础上再创作而成的文本。

朱子以调整句序、增补段落再加注疏的方式重构了原本《大学》,使之成为儒家最有系统的一篇文章,并置于《四书章句集注》之首。

不仅如此,他一生中还反反复复修改这部书,直到临终前的一天,其情形正如他自己所说,“平生精力,尽在此书”。结合《朱子语类》相关解说,不难看出,在中国智慧的长河中,朱子为此书如此呕心沥血,其深刻用心在于,为中华民族高悬了“自新新民”的理想。

八、四书章句集注引入了佛教理念?

我认为是有的。朱熹作为理学大家,继承阐释儒家思想,儒家思想中有一点很重要,用现在的话说叫“与时俱进”,《四书章句集注》虽然没有明确说吸收外来文化,但此书为理学的代表作,理学吸收了佛教文化,而佛教源自印度半岛,具备外来文化因素。

九、以四书章句集注为参考文献怎么写?

四书章句集注作者朱熹写过论语正义,论语集注,孟子或问等参考文献

十、《四书章句集注》中的《大学》和《礼记》中的《大学》为什么并不完全一样?

《大学》在宋朝才成为四书之一,在此之前,《大学》一直是从属于《礼记》的一篇。也就是说《礼记》里的《大学》是原版。后来北宋时经程颢程颐推崇,再加上南宋朱熹做《四书章句集注》,单独把《大学》摘了出来,它才成为了四书之一。

至于不一样的问题,是因为朱熹在里面加了自己的注,调整了章节的顺序,以此来表达自己的观点。这种做法在宋儒里比较常见,他们经常干这种事。不像汉儒,不会进行一丝改动,宋儒经常改动原作来表达自己的观点。